首页收藏

盐史趣谈当前位置:首页 > 大连盐化集团 > 盐业史话>盐史趣谈

集团公司荣获2018~2019年度轻工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
集团公司荣获2018~2019年...
集团公司召开第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集团公司召开第二季度安全...
“五一”,我们坚守美丽
“五一”,我们坚守美丽
集团公司与辽师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集团公司与辽师大签署战略...
 集团公司党委召开领导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议
集团公司党委召开领导干部...

分子公司更多最新资讯

千年记忆(二)

发布时间:2016-05-22|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盐史趣谈

千年记忆(二)

文章来源:江苏金桥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淮北盐区发展快者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因板浦场盐产之高盐运之旺,“板浦、南城舟船云集,商旅熙攘”,带动建镇于隋末唐初的板浦镇社会经济发展,成长为海州地区经济重镇。元《旧盐法志》载: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板浦场扩建,开始设置场官,有盐司令1人,衔从七品;司丞1人,衔从八品;管勾1人,衔从九品。这次扩建应该说是板浦场最重要的一次成长。到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黄河又一次夺淮入海,淮南盐区毁损严重,朝廷把目光投向了淮北盐区,板浦场得以第二次扩建。明洪武元年(1368),板浦场属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淮安分司,设有板浦场盐课司。明成化三年(1467),新任淮安盐业督办丁永(驻板浦),率先在板浦场推行海盐新的生产方式,一改有史以来的海盐煎制为日光晒制,大大地提高了板浦场的海盐产量。日光晒制法经推广后也使整个淮北盐区的产量大增。史料有载的到明隆庆年间(1566——1572),板浦场所办盐课为25958引,合今之5191.6吨。如果加上明代开中折搏制(即以盐易军粮等)及为数不菲的私盐,实际上年产量将远不止此数,质量也远高于从前。盐量的快速增加和盐质的空前提高,也让官府舍得花钱来创造好的盐运通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出动1.88万人,耗银万两,拓宽挖深了板浦至大伊山段官河航道,全长6400丈。嘉靖四十四年(1565),新任海州知州高瑶又疏浚从板浦镇到板浦场的东临、西临等集运海盐的支河。此时的板浦场,东北濒海,南到祝项河,西至涟河,长90里,宽30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因运盐河随海潮注泄,易于沉淀”而致淤塞,盐船航行极为不畅,淮安分司韩子葵命淮北盐商捐银万余两,再次对官河进行疏浚,并在入海处筑“板浦堰”,“商灶通利”。清康熙十七年(1678),将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设立的云台山下另一盐场徐渎场并入板浦场,板浦场再一次得以扩大,在朐山和东陬山之间,有官私井滩330份。虽然后来在云台山于康熙五十年(1711)后与陆地相连,板浦场盐田有短暂缩减;乾隆元年(1736),淮安分司又割板浦场的小浦、东大、东辛和中正四疃(场下属的盐区)设立中正场,板浦场区规模被分解,但在几年后的乾隆五年(1740),又将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在板浦场东北海滩上设立的莞渎场划归板浦场管辖。此时,板浦场进入黄金时期,成为淮北盐区商贾辐辏之地。到嘉庆时期(1796——1820),年产量87337.5并引(每并引848斤),合今之37031.1吨,占海州盐产量的一半以上。史料载嘉庆九年(1804),板浦场“户口灶籍二千八百八十户,男妇共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四口;盐池七疃,计四千九百六十五面,年额产盐八万七千三百三十七并引半;荡地四百四十一顷九十一亩;灶课折价及纳荡租额征银五千五百二十二两六钱四分一厘。”云集在板浦的垣商396家。道光十二年(1832),板浦场下辖81个小盐场,有盐滩5000份。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由山东入海,云台山麓海岸迅速淤积,板浦场于同治六年(1867)第四次扩建,新辟开泰、程圩、夸圩三处池滩,后又相继建立朱圩、泰和圩、刘圩、唐圩、佟圩、顾圩等处池滩。清末,朝廷已成朽木不可再雕,盐业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束缚,板浦场仍能在宣统二年(1910)产盐31175吨。清代诗人杨锡钹《板浦》诗写道:“板浦沿东海,鱼盐夙号绕。人家都面水,井灶自通潮。”写的是板浦镇,道的却是板浦场的盐繁荣了板浦镇。民国时期1911——1921年中,平均年产盐7.25万吨。虽有济南场七大制盐公司崛起成为“淮北第一巨擘”,板浦场盐量仍可占到淮北盐区总产量的19%。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产量竞能突破10万吨大关,达到105550吨。有史料记载,淮北盐场解放前的24年中,即从1924——1947年,除缺少1937、1938年两年数据外,余22年平均年产盐量73800吨。解放后,板浦场改名为台北盐场,企业生产力得到持续提高,生命力也持续勃发,从1949——2005年的57年间,共为国家生产盐量1160.71万吨,年平均20.36万吨。

板浦场的苦卤化工是淮北盐区起步最早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天津塘沽久大精盐公司在板浦场的大浦创办第二制盐厂,即久大盐业公司大浦分厂,设精盐、苦卤和溴素等车间,其生产的卤膏(氯化镁)远销各地。大浦分厂负责人为民族资本家李烛尘,建国后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

1958年,台北盐场恢复报废了的大浦精盐工厂,利用产盐废液(老卤)生产钾镁肥和卤块(氯化镁)。1959年由省批准投资300万元,1960年中央又投资150万元,支持该厂建设,改造、兴建后来的黄海化工厂,成为建国后淮北盐区新办的三个盐化工厂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黄海化工厂的产品有氯化钾等氯化系列产品5个、溴系列产品10多个,全部畅销国内,部分远销国外。仅往前统计到1976年,完成国税1048.54万元,企业留足发展基金后上交上级企业利润934.417万元。基本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非盐产业、集体企业,也都有较大的成长,为企业职工子女就业和盐及盐化工产业富余人员实现转岗后二次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作用绝不可小觎的社会效益。

 

首页走进盐化新闻中心产品中心联系我们给我留言分子公司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原大连复州湾盐场),与您分享盐业历史中的各种趣事杂谈。咨询电话:0411-85222009

041185222009041185222505041185206517 Copyright © 2014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5015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