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

盐业史话当前位置:首页 > 大连盐化集团 > 盐业史话

集团公司荣获2018~2019年度轻工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
集团公司荣获2018~2019年...
集团公司召开第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集团公司召开第二季度安全...
“五一”,我们坚守美丽
“五一”,我们坚守美丽
集团公司与辽师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集团公司与辽师大签署战略...
 集团公司党委召开领导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议
集团公司党委召开领导干部...

分子公司更多最新资讯

乾隆在扬州的“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5-07-13|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盐业史话

乾隆在扬州的“朋友圈”

乾隆三十七年,扬州人口达50万,居世界第六;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全国盐课的60%。康熙和乾隆,对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别有用情,这种盐商、文人和官方的互动,使江南成为超越地理的文化存在。
不放盐的菜你试试 相传公元前678年,晋灭小诸侯国贾,贾国大夫贾南屏率部逃到古郧邑(今江苏扬州一带)。有一位渔夫,从海边取到两只不知名的“蛋”,当宝贝献给古郧邑的国王(实际上相当于酋长),国王不认识,满朝文武也说不出名堂。国王只得叫人用篮子盛了挂在大殿屋梁上,以便让认识者来辨认。一次,厨师煮了一碗面条由此经过送给国王。国王吃了,感觉味道特别好,第二天还在想念这种味道,喊厨师再煮一碗。可是,任凭厨师如何努力,再也煮不出这样的味道了。一怒之下,国王连杀3名厨师。

有位大臣对国王说:“有位贾大夫,听说博学多才,不如喊他来看看?”应召而来的贾大夫沿着第一位厨师走过的路线来查看,发现了大殿梁上挂着的那个篮子,问是何物,被告知是两个不知名的蛋。贾大夫叫人取下那两只蛋,发现蛋已经溶乳,用手沾了一点,放在舌头上一尝,心中立即明白了。于是他就叫厨师煮了一碗面条,并悄悄往里面滴了几滴蛋溶化的液体。国王吃了,大呼满意:“就是这个味!”贾大夫告诉大家:“这不是蛋,是盐块,食物加了盐就会有特别的味道。”从此,扬州一带的百姓才逐渐知道了食盐的用途,并逐渐发展到用海水来煮盐。

这是扬州一带的传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盐的起源,也就是初民发现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这样几个元素:生活(煮面和味道),权力(国王),杀戮(三名厨师)。在漫长的盐业历史上,这三个元素一直是核心。

这个传说,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种,还有一个隋炀帝的版本。某一天,皇宫里的御厨们被隋炀帝喊过来训话,隋炀帝作为一名吃货,已经厌倦了各种山珍海味。他问大厨们:“世间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大厨们知道这问题很难回答,都面面相觑,保持沉默。一位平素最少言寡语的詹姓厨师上前禀告说:“微臣以为,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乃是盐。”这个答案在隋炀帝看来,完全是扯淡,盐每天都吃一点,有什么特别的?这简直是调戏寡人嘛,不出后人所料,隋炀帝斩杀了詹厨师。

从此,厨师们都不再敢开口谈盐,也不敢在菜中放盐,以免引祸上身。无盐的菜肴令隋炀帝每日食而无味,他终于明白,詹大厨原来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真理,后悔不迭的隋炀帝下令为詹大厨平反,并追封为“詹王”。在今天,湖北和四川等地的有些地方仍有祭奠詹王的传统,他被视为厨师的祖师爷。

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非常朴素地道出了盐的本质,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最关键之物。在另外的版本中,最后认错反省的皇帝变成了唐太宗,以显示其贤能。但是,若论对盐业的贡献,隋炀帝其实远胜唐太宗,因为他下令开掘了大运河。

盐商群体的崛起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观察,隋炀帝挖的大运河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形成了一个运河经济带,这对整个中国北方偏东一代的经济结构和布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扬州为中心的江苏沿海一带,是中国海盐的重要产地,而大运河的开通,则为海盐向北方运输开辟了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大运河把扬州本来就有的运盐的运河连接起来,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隋唐一代,得益于大运河,扬州的盐商群体迅速崛起。白居易有一首《盐商妇》,可以让我们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当时扬州盐商的生活。诗云: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如。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舵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白居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扬州女子嫁给了外地(西江)盐商后生活的巨变。诗中也流露出对盐商的不满,指责“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白居易是诗人也是官员,他从政府财政收入受损的角度看问题,对盐商羡慕嫉妒恨可以理解,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盐商群体的崛起,正是扬州繁华的原因,他们的购买力那么强,吸引扬州美女也就可以理解了。

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也写过一首和盐商有关的诗,《夜闻商人船中筝》:“大船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名曰天。”坐在大船上,弹琴说爱,扬州女孩嫁给江西来的盐商,日子过得真是不错。

在唐代,随着盐商们获得的利润越来越丰厚,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盐商的生活铺张豪华、奢侈矜贵,超过米商、木材商等,成为新的特殊阶层。他们已经成为影响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力量。而且,由于盐商子承父业的“世袭”比较普遍,他们的子弟在巨大经济后盾的支持下开始转而向政治方向进军,挤入仕途的盐商子弟大有人在。唐朝末年有两个盐贩子特别值得一提,那便是黄巢和王仙芝,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出身盐商世家,但他本人开始对贩盐并不感冒,直到科举失利,才正式开始贩盐。盐贩子黄巢,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恐怕也是农民起义声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他们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红楼梦》里的扬州盐业 由于封建时代王朝更替频繁,农民战争不断,作为盐业中心的扬州也屡遭劫难,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区战乱频繁,满目疮痍,市容萧条,人口锐减,盐商破产逃散,尤其受到“扬州十日”的致命重创,扬州盐业经济顿时衰落了。但是,不管谁当皇帝,坐稳了位置,必然要依赖盐业税收,清朝沿用明朝盐业管理办法,并没有制度创新,一旦社会稳定下来,在王朝盐业制度中得到巨大发展的扬州就又靠盐繁荣起来。康熙多次南巡,而乾隆六下江南,他们都会视察两淮盐务,在扬州逗留,他们居住的行宫,比如天宁寺和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等,也被扬州当地百姓成为“皇宫”。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与其妻兄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另有一说是奶妈),曹寅自己也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而一生两任织造,四视淮盐,任内连续4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其家族和财富实力可见一斑,这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背景。

甚至有红学家考证指出,书中林黛玉的父亲、贾宝玉的姑父林如海,其原型人物就是李煦。《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林如海今钦点为巡盐御史”这样的句子,并称林黛玉是扬州来的“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另外,《红楼梦》中还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与扬州盐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本质的联系是,《红楼梦》中贵族的奢华生活,在江南除了和盐业有关的官商,又到哪里去体验?

然而,曹寅在扬州接驾看似繁华异常,但实际上已经潜伏着重重危机。由于一切均须按照皇家规定、制度操作,日用排场讲究,应酬送礼繁多,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亏空,也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康熙四十八年(1709),两江总督葛礼参奏曹寅,向康熙密报说,曹寅和其妻兄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达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视为家人,再说这亏空很大程度上也是和招待自己有关,因此只是责成曹寅和李煦把亏空填上。

曹寅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在扬州病逝,李煦上书说:曹寅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二十三万两,但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了。正是因为有了祖父曹寅和舅公李煦在扬州数任两淮巡盐御史的经历,曹雪芹才有可能有机会广泛接触两淮盐业,才有可能在《红楼梦》中那么详细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扬州姑娘林黛玉以及许多与两淮盐业相关的人物、故事。

皇帝、盐商与文人的互动 到了乾隆时期,继续采取“恤灶”、“恤商”政策,促使食盐的生产与流通进一步发展,各地盐商纷纷回到扬州,盐业生意日见兴隆,许多盐商从中发了大财,获利千万的盐商并不罕见。乾隆三十七年(1772),扬州人口达50万,居世界第六;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全国盐课的60%。

乾隆六次巡江南,经过扬州时,以江春为首的两淮总商负责迎送。盐商们为了保住盐业专卖的特权,对皇帝费尽心思,大肆逢迎,不惜斥巨资在扬州修建行宫、园林,他们因此受到乾隆许多恩赐。由于盐商众多,当时一度掀起了盐商的攀比之风,大家纷纷兴建园林,以体现自己的实力。

大盐商黄履晟四兄弟,个个家产千万,人称“黄氏四元宝”,四兄弟每人都建造一处园林,他们的下一代又造园林。这些园林座座不同凡响,其中四桥烟雨、水云胜概、长提春柳三处曾入选扬州二十四景。乾隆本人对四桥烟雨情有独钟,多次移驾游览,并赐名“趣园”。

富人比阔兴建园林,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事实上,康熙时期曹寅就办了“扬州诗局”,按照康熙的要求校刻《全唐诗》,共900卷、9000多页,收录唐五代诗作近5万首。到了乾隆时期,扬州的盐商纷纷开始附庸风雅起来,艺术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消费。

↑盐商行乐图
诗人袁枚曾在他的诗中歌颂当时的大盐商马氏兄弟:“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鸣。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英。”盐商房子多,收藏书籍,相当于私人图书馆,他们甚至把文人供养起来,和自己聊天,文人逐渐成了职业艺术家,而盐商们的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

袁枚所说的马氏兄弟,是指马曰琯、马曰璐,他们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富于藏书,建有藏书楼,而且精于刻书,雕工精、版式美,人称“马版”。不少诗人、学者既是小玲珑山馆的座上宾,又是藏书楼的老读者,利用马氏的丰富藏书,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他是纪晓岚的亲戚,号雅雨山人,很风雅,经常向马氏借书。这种文人圈子,涵盖了商界和政界,可见当时艺术风气的繁盛。

后来,扬州的盐商还资助了不少著名的徽籍和扬州本地的通人硕儒,如戴震、江藩、焦循、汪中、阮元、段玉裁父子、洪亮吉等等,对扬州学派的形成居功至伟。可以说,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与扬州盐商有着密切和非同一般的关系。比如,戴震出身于徽州盐商家庭,曾在扬州就学于徽州盐商创办的梅花书园;阮元则是总商江春的甥孙,江氏三代都是扬州的大盐商。阮元继承戴学,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其著作《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需的各类拓本560件,除部分取自友人所集外,大部分源自扬州盐商的收藏。


因为扬州盐商的促进和推动,最终使乾隆、嘉庆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不仅官方史学繁荣鼎盛,私家历史考据也精深广博,在编篡史书、理论阐发、历史考据、文献整理等方面皆超越前代。

首页走进盐化新闻中心产品中心联系我们给我留言分子公司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原大连复州湾盐场),建企160余年,盐化集团会带您了解所有关于盐行业的历史史话,如果您对此感兴趣,请拔打我们的咨询电话:0411-85222009

041185222009041185222505041185206517 Copyright © 2014 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5015143号